小儿一般器官功能发育不全,酶系统发育不成熟,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较慢,此外,小儿时期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成人大,水、盐转换率较成人快,但对水、电解质代谢的调节功能较差,易致平衡障碍,加之小儿还无法准确描述病情等,因此我们在小儿感冒用药方面要熟知上述生理特点,慎重用药。
宝宝吃药(图片来源:亲贝网)
康泰克:主要含有盐酸苯丙醇胺。苯丙醇胺是化学合成的拟交感神经药,具有较强的缩血管作用,能迅速缓解流鼻涕、鼻塞等症状,同时也能引起血管紧张性头痛,小儿需用低剂量,但专家建议小儿禁用该药。
感冒通:是中西药复合制剂,主要含双氯芬酸钠、人工牛黄及扑尔敏,在成人中广泛使用,有报道小儿用后引起血尿、肾小管功能受损,停服后血尿很快消失,虽然是暂时的,可儿童肾脏发育尚不成熟,加之感冒通中的双氯芬酸钠还可以破坏胃黏膜屏障的脂蛋白层,使氢离子弥散,导致胃黏膜损伤引起出血,因此小儿最好不用或慎用,更忌超量服用。
泰诺感冒片:主要含扑热息痛、盐酸伪麻黄碱、氢漠酸、右美沙芬及扑尔敏,6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快克新速效感冒片等含金刚烷胺的感冒药:金刚烷胺是一种抗病毒药,能影响脑内多巴胺的合成释放与摄取,副作用有多动、抑郁、失眠、幻觉等,因此1岁以下婴儿不宜用,1~8岁儿童由于神经部位发育尚未成熟,神经细胞兴奋性较高,对快克新速效感冒片等含金刚烷胺的抗感冒药也应慎用。
速效伤风胶囊:主要含扑尔敏、扑热息痛、咖啡因、人工牛黄,因扑热息痛有很强的肝毒性,3岁以下小儿应避免使用。
中药因其毒副作用小,深受家长喜爱。但当小儿有鼻塞、高热等严重感冒症状时仍不去医院、不吃西药,可能会延误病情,增加患儿痛苦。在感冒症状轻时尽量选择中药治疗是可以的,如小儿感冒冲剂主要含广蕾蠢菊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1岁以内每次6克,1~3岁每次6—l2克、4~7岁每次12~18克,8—12岁每次24克,每日2次。小儿热速清口服液主要含柴胡、黄芩、板蓝根、葛根等等,清热、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1岁以内每次2.5~5毫升、1~3岁每次5N10毫升、3—7岁每次10~15毫升、7~12岁每次15~20毫升,每日3—4次。金银花露主要含金银花,清热解毒,用于小儿痱毒、暑热口渴。7岁以上儿童每次60~120毫升,每日2~3次。7岁以下儿童每次30~60毫升,每日2~3次。导赤丸主要含连翘、黄连、桅子(姜炒)等等,清热泻火、利尿通便。10岁以上儿童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小儿感冒以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引起为主,抗生素治疗无效,有的把抗生素和感冒药一同给孩子使用,认为这样双管齐下,比较安全。恰恰相反,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可导致病毒感染的加剧。近年研究证明,抗生素可降低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与细胞内的杀菌作用,抑制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和T细胞功能等多种免疫功能。因此,小儿感冒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如3天不愈或咽炎、扁桃体炎、体温和白细胞增高不退,则可考虑选用适当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