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疏密有致,亲子关系更和谐

生活习惯

2023年04月13日

  冯永平

  常听人感叹:“孩子小时候乖乖的,不用辅导他写作业,真省心。”匆匆而去的时光不会倒流,怀念过去,不如积极行动起来,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但是,如何让已掌握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很多父母并不很清楚。曾有妈妈埋怨道:“孩子现在有主意了,我说今天有雨,出门别忘带雨伞,他说,我都多大了还不知道下雨带伞?饭做好了,喊他吃饭,他嘴上说知道了,磨蹭半天不过来,非等我吼他两嗓子才来吃。关心他,为他想,为他忙,结果还总说我烦,你说气人不气人?”

  这位家长的经历,让我想起我家的一段小插曲。寒假期间,孩子的妈妈回老家探望老人。家里只剩下我和儿子。妻子在家时,孩子每次出门,她都备好水杯、雨伞、公交卡,甚至连水果都剥了皮拿给孩子;叮嘱孩子的事说了一遍又一遍。妻子对孩子的细致暖心行为令我自愧不如。她探亲那些天,我依旧按我的方式与孩子相处。说白了,就是除了孩子做不了,或者是他主动喊我去帮忙的,我一般不去干涉。比如,儿子出门前,我会帮他递衣服,但不会细致到还要帮他整理衣领、掸掸尘土;他早晨要多睡一会儿,正值假期,晚起就晚起一会儿吧;我催他去看书,他说电视剧很精彩,再看几分钟,那就顺他的意吧。那些天,两个男人各做各的事,家里出奇地“安宁”,亲子关系也十分和谐。这里的安宁,指的是我和儿子未发生一点儿冲突,儿子心安地看书看电视,也能积极配合我做家务。我除了忙家务,也自得其乐地看书、上网,做自己的事,两个男人互不干扰。儿子这段时间简直是“乐不思蜀”。

  妻子探亲回来,儿子无心地说了一句:“我都有点儿不适应了。”孩子的说法当时被我纠正,因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公认的挚爱至真、深厚无比,母亲那绵密细腻、无微不至的爱子之情,值得父亲们好好学习。养育孩子,母亲付出最多、最辛苦。但是也得承认,埋怨孩子逆反、唠叨孩子不听话的,多数也是母亲。细想一下,在“鸡飞狗跳”“又吵又闹”的居家场景中,除了孩子,另一主角,十有八九是母亲。诚然,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母亲的辛苦抚育。但电视剧《小别离》中的一句台词,说得有一定道理:世界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孩子2岁半以后就有了自主、独立的意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自主和独立的心理动力越来越强,这是孩子正常的心理表现。孩子们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主体的生存意义,愈加希望能张扬自我、独立地思与行,下意识地排斥来自外界与自己不合拍的声音。

  所以,为了孩子,父母在爱的基础上,还要尊重孩子,掌握孩子各阶段的成长诉求,关爱呵护要疏密有致,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记得我上中学参加支农活动,插秧苗时,农人告诉我们,不要把秧苗插得太密,秧苗之间要留有一定的间隙,以免秧苗挤挤挨挨,影响生长。育儿何尝不是如此!孩子幼小时,既不能自理,也不会自立,样样事情需要父母帮衬。孩子一旦大起来,独立自主意识萌发,有了自我分离的需要,父母过多的爱,有时会成为孩子发展独立能力的障碍,即使是出于为了孩子好的初衷。

  理解孩子的成长诉求,正确的做法是,放心地让孩子去做、去尝试,不断发展他们的自理自立能力,让孩子体会沉浸在自我空间里那种轻松、愉悦的心情,饱飨独立做事的喜悦感和满足,或者品尝一下失败的味道。上学时带的铅笔够不够用,鞋带系得紧不紧,孩子瞒着父母写日记、打电话,等等。只要不是违法、违规、违背公序良俗的事情,只要是没有生命危险的事、无伤大雅的事情,实在没必要诸般事情都苦口婆心地督促、检查。

  父母都知道良好的亲子关系很重要,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实也应该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互相尊重的关系。当亲子之间具有这样一种关系,无须多说,孩子自然会朝着父母希望的方向发展,因为这时的孩子已经具有了内驱力。保持这样的关系,孩子省心,父母更省心。瑞士心理学家布洛说过:距离产生美。我国著名美学家、旅美学者高尔泰也说过,美是自由的象征。美,不仅指形态、形象,也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距离、自由,都是构建美好关系的要素。这些观点用在处理亲子关系方面也是合适的。

  疏密有致,张弛有度,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会更和谐。

  (作者系浙江省妇女干部学校《家庭教育》编辑部副编审)

+1

来源:中国妇女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