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家庭教育不可少,但家长要避免用力过猛的教育

生活习惯

2020年09月19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么多年来父母的这种想法依旧没有任何改变。现在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都是将孩子作为一个家庭的中心,希望能够通过一些办法让自己儿女变成社会上的精英人士。

  而关于教育,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这也导致了压力山大的家长们无师自通,练就了一身的育儿本领,不仅武能“棍棒齐上,男女双打”,而且文能“罚抄课本,检讨不断”。

  但有时用力过猛的严厉教育,对于孩子而言,没有反思只有恐惧。

  一、臭名昭著的“小阿尔伯特实验”

  如果你是一个认为孩子是可以被控制的家长,或者你认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的话,建议你了解一下臭名昭著的“小阿尔伯特实验”。

  1920年,心理学家约翰·B·华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的对象是当时刚超过11个月的小艾伯特。

  在实验开始之前,华生给小艾伯特首次短暂地接触了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物体,结果发现,小艾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

  在后来的测试中,当小艾伯特触摸白鼠时,华生和搭档雷纳就在小艾伯特的身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出响亮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小艾伯特听到巨大声响后大哭起来,并表现出恐惧。

  经过这样的反复几次配合刺激后,当白鼠再次出现在小艾伯特面前,小艾伯特非常恐惧,他哭着转身背向白鼠,试图离开。

  后来华生发现,小艾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

  他开始对小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

  虽然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恐惧的情绪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但结合我们今天的严厉教育,也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

  当家长开始启用严厉教育,准备各种惩罚手段后,孩子对父母也有了条件反射,他们因恐惧家长而变得乖巧听话,但当家长看不见的地方,他们会把从父母身上看到的苛责、仇恨、固执转移到其它地方,有些孩子甚至会因此变得自卑,敏感,一生都无法从这样的家庭“伤痛”中解脱出来。

  二、用力过猛的教育后患无穷

  天底下不会有从来都不做错事的孩子,他们尚且还未到能准确明辨是否的年纪,因此家长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对于还是一张白纸的孩子而言,写下一笔一墨都要深思且慎重。

  小阿尔伯特后来究竟怎么样了?这种特殊的恐惧是否会伴随他的一生?这些谜题,至今仍没有答案(有一种传言是,小阿尔伯特在6岁时夭折了)。

  讽刺的是,华生本人也亲身实践了这一理论。但是,结果却非常悲剧。

  华生的3个孩子,终其一生都饱受心理问题的折磨。大儿子在30多岁的时候自杀了,二女儿酒精成瘾并多次尝试自杀,小儿子一直在外流浪,靠华生的接济活着。

  这种悲剧甚至影响到了第三代。华生的外孙女和其母亲一样,酒精成瘾,时常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当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家长就大发雷霆,那么孩子以后学习时,就会条件反射式的产生恐惧、害怕、抗拒等条件反射。

  久而久之学习上一遇到问题,这些负面情绪和反应就反复出现,由此导致孩子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敏度越降越低,甚至失去本有的灵性。

  而很多家长对此还不知所以,一再恐吓辱骂,越骂孩子越恐惧,越恐惧学习越笨拙,越笨拙越被打骂的恶性循环由此展开。

  三、父母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1)控制自己的情绪

  丹尼尔.戈尔曼说过:情绪失控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就像脱缰的野马,会把主人置于死地。

  父母在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因为孩子的错误而发火。

  只有父母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学习,这样在辅导作业的时候,才能进行积极的双向沟通,取得较好的成果。

  (2)多鼓励孩子

  著名教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曾经说过:“亲人、朋友或老师对于孩子的积极暗示与鼓励,会对孩子的心理和智力产生良好的作用,并且孩子与暗示者的关系越亲密,这种积极的作用就会越明显。”

  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父母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和夸奖。

  在孩子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或是克服了一个学习难题的时候,父母的夸奖能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信息来源:育儿连连看

+1

来源:亲贝网整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