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家庭教育里,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生活习惯

2020年09月19日

  《亲爱的小课桌》是从真实日常生活场景出发,以“课后托管班”为切入点的综艺节目,探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正确打开方式。

  最近一期节目中,一年级小朋友徐敬凯每天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之外,还会做妈妈布置的练习题,他一天有9个作业,大部分是妈妈布置的。

  在妈妈眼里,徐敬凯很喜欢做作业,他觉得妈妈布置的作业不多,还可以再做一点,他对妈妈说:“我知道你们都是为了我。”

  但孩子的真实心声却是不喜欢学校布置之外的作业,对待妈妈布置的作业,他感叹“真烦”。

  徐敬凯妈妈对培养孩子学习能力比较自信,认为自己的做法对孩子是有益的。

  孩子为讨好妈妈,坚持额外完成试卷,但卷面比较潦草,心里比较抵触,在托管老师鼓励下才终于完成。

  在场教育专家认为,这种“为了你好”不是妈妈教育孩子成功,而是妈妈控制孩子的成功,孩子应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

  的确如此,真正的学习能力是孩子主动愿意去学习,去探索,而不是被动地完成。

  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而不能只盯着考试,盯着试卷,才能走得更远。

  内驱力强的孩子,未来会发光

  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Angela Duckworth,曾在TED论坛发表了关于Grit(坚毅)的演讲,Grit 是指对长期目标的持久热情与坚持。

  她认为:培养孩子坚毅的品质,建造其内驱力,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内心”动作,而非仅仅是表象动作。

  有了内驱力,无论有没有外在奖励或诱惑,一个人都能保持高度的热情,积极努力地投入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中,且不会轻言放弃,具有强大的内心力量。

  前一段时间刷屏的北大考古女生钟芳蓉,作为一名留守女孩,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学习上完全靠自觉。

  受爷爷奶奶“不要像他们一样总是种田”的影响,她从小就有走出小山村,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转化成内驱力,使她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她的学习特点是看书快、写作业快,背书快。

  进入寄宿制中学后,她每天坚持早上6:30起床,晚上10:30下课,她将自己的愿望埋在心里,化作动力,坚持学业就是唯一。

  所有课程,她最喜欢的是历史,她选择北大考古专业,是发自内心的兴趣和热情。

  还记得“天才少年”张霁吗?

  张霁斩获华为任正非发起的用顶级挑战和顶级薪酬吸引顶尖人才的项目“天才少年”最高档,年薪201万。

  从小时候起,他就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都是自己做主,养成了坚韧的个性,遇到困难和挫折不会轻言放弃。

  他的求学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次高考失利后,他复读了一年,第二年只考上一所三本大学-武昌理工学院。

  他是个努力型选手,当期望与现实落差太大,他会根据现实调整目标,但是最终的目标不变。

  此后十年时间,他专心学业,读完普通本科后,再读研,读博,最后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毕业。

  现在他入职华为2个多月了,在华为渡过难关的关键时刻,他在贡献自己的力量。

  内驱力强的孩子,未来会发光。

  内驱力推动他们不断学习,汲取复杂的知识体系,掌握专业技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长大后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父母手中的“线”,影响孩子的内驱力

  面对孩子升学压力和未来前途的焦虑,使很多家长试图去控制孩子。

  然而买礼物奖励也好,批评惩罚也好,对提高孩子成绩都不太有用。

  最奇葩的做法,是家长为了控制孩子玩手机或电脑游戏,用上了监控手段。

  之前有一位父亲装摄像镜头监控儿子遭儿子报警,称父亲侵犯隐私,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

  这些控制手段短期有些效果,但总体上对促进孩子学习没有什么用处,反而降低了孩子学习自主性,减少了孩子的内驱力。

  我们悲哀地发现,真正的学霸不是靠家长督促出来的,只有孩子真正喜欢学,发自内心的去学,才有可能在学霸的路上持续前进。

  那是不是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只能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了呢?

  那倒未必。

  同事宏姐的孩子良子就是在爸爸的鼓励下,对科技产生了兴趣。

  爸爸有意识和他一起探讨他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引导他看书、思考。

  爸爸还告诉他,要想查到更多一手科学资料,还要精通一门外语,所以,良子在小学4年级暑假,主动提出要报英语补习班,每天一个人搭公交车来回。

  有一天爸爸妈妈下班回家,看见良子耷拉着脑袋,原来天气太热,孩子外出学习很晒很困,想打退堂鼓。

  这时候爸爸妈妈赶紧鼓励他,说他好棒,是个小小男子汉,尤其是爸爸,和他一起用学过的英语单词去网上搜索他感兴趣的科技资料,做科技简报,激发他学习英语的兴趣。

  良子又有了学习动力,不知不觉中完成了2个月暑假英语学习。

  良子后来英语成绩很好,各科发展平衡,也保持了对科技的兴趣,后来硕博连读,走上了科研道路。

  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从小要多培养,多肯定,让孩子多获得正向反馈,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伯特说过: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待孩子,父母要像放风筝一样,抓住手中的“线”。

  要在孩子有兴趣的时候引导,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肯定,在孩子出现畏难情绪的时候鼓励,在孩子贪玩放纵的时候管理......

  有时候要松一点,有时候要紧一点,但一定要牢牢拉住手里的”线”。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适合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内驱力是可以培养的,作为家长,要做有心人:

  第一,培养孩子学习兴趣。

  著名学者杨绛小时候很淘气,不太喜欢学习。

  但杨绛的父亲学识渊博,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杨绛的母亲是个家庭主妇,也非常喜欢看书,有空的时候,总是饶有兴趣地读古典文学和现代小说。

  杨绛受父母的影响,会找出家里的藏书出来读,读书多了便喜欢上了读书。

  在家庭创造一个能诱发孩子内驱力的氛围,能培养孩子学习兴趣。

  家长观察孩子对学习和娱乐、运动等各方面的兴趣,在孩子有兴趣的点上给他肯定,不断促使他强化内驱力。

  第二,肯定孩子的价值感。

  去年热播电视剧《小欢喜》,方圆和董文洁的儿子方一凡,虽然成绩在班上垫底,但是性格阳光,爱好广泛,唱歌跳舞有天分。

  爸爸方圆在家里既宽容又开明,他不过分在意儿子成绩,支持儿子发展爱好,妈妈后来也改变了总是批评指责孩子的态度。

  方一凡在父母的关爱和肯定下,高考走艺考道路,通过努力考上了心仪的南京艺术学院。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要肯定孩子的价值感,引导孩子给自己设定目标,让他自然自发的产生内驱力,向自己的目标靠拢。

  第三、无条件的爱孩子。

  “考得这么差,妈妈不要你了”。妈妈的这种爱,是有条件的爱。

  父母在孩子学习上,要想办法找到孩子自信的一面,将它放大,让孩子获得自信,并不断强化内心力量。

  不能因为孩子成绩不好,就觉得孩子不可爱,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信息来源:爸妈精读解

+1

来源:亲贝网整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