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林达:祝福中国的孩子和家庭

生活习惯

2010年07月14日

保印和我们是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关系,听上去就很“公事公办”。可是,“处”长了,就成了朋友,是保印随和,待人诚恳,让人不可能不被打动。渐渐知道,他不仅是个大报评论版的编辑,编着写着严肃评论,还特别关注着环境问题、动物保护问题,儿童问题,为城市中的弱势儿童写着文学作品。他爱动物,爱孩子,那还是在他自己有孩子之前。远远地,你能感受到他有一份成人难得的天真。

然后,知道保印夫妇在等待孩子出生,接着,好消息终于传来。报告女儿降生的时候,保印提起,一位学者给他建议:每天记录孩子成长。说实话,听了没往心里去:想到他编着报纸、上着夜班、改着剧本,再来一个新生婴儿,任何新计划都会消融在奶瓶尿布和疲惫不堪之中。这是无数新科父母的经历。所以,不敢给他的设想打气。只遥遥祝福他能撑住、身体不拖垮,熬过一段人生考验。

谁曾料到,一个月过去,保印传来一本16万字的记录,《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

坚持的毅力固然来自对女儿天天的爱,却也来自一份超出父爱的社会责任心。保印以他的敏锐意识到,“这种原汁原味的、纯粹私人视角的写作,对公共事务也有一份独特价值。”他表达了一个常识:世界、国家、社会的健康,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就是家庭、个人的健康。

基督教有一种说法,不要说你爱上帝,可是不爱你的邻人。保印的父亲札记,似乎在对我们说,不要说你关怀世界,却忽略了你的孩子和家庭。

保印的父亲札记并不作刻意的文学修饰,却诚实,他不试图通过文字打扮自己。他观察着围绕孩子出生的环境,周围的人和事,也检讨家庭关系的相处之道。他不回避:自己在压力之下也发脾气、也失控;婴儿搅乱了家庭的时钟,他也困倦难忍、也有沮丧和无力感;新的生活课题,也令自己和妻子忙中出错,都可能急,都可能焦虑。可是,札记就是喜怒哀乐的分享和交流,一起艰难度过,生活的甘甜和希望,也就在其中了。读者也因此读懂生活。

保印的札记对无数即将成为父母的读者,是一本实用手册,讲述细微体会。而且远不仅如此,保印有见识、有历史感,因此,这还是一本围绕一个新生儿的面面俱到的社会记录。作为这一历史阶段的民间记录,这本札记的意义会长久存在下去。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同的地区,就会很敏感地作出一些对比。就从生活习惯来说,都有很大差异。

在美国,产妇刚生下孩子,护士可能就会指示你:去冲个淋浴。没有“月子”里忌水、甚至根本就没有“月子”概念。我相信,还是中国传统经验更“科学”。保印札记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和美国也有明显不同。例如,不容许产妇的病房挤满访客,不应该是靠访客自觉,而是医院的规章制度问题。至于护工制度,在美国医院看来,专业护理是护士的职责,出现护工是医院严重失职。假如美国哪个医院出现护工,早让病人告上法庭了。对于城市的外地孕妇,让我想起我们的中国朋友初到美国就在这里生孩子,一切应有的产前检查、产后医疗服务、产妇产前产后营养,甚至纸尿布等婴儿用品都一样不缺,不同的是,因为没钱,就一切都是免费的。

保印提到医院里的个别人,把他家的个人资料提供给婴儿产品推销商,在美国,这是违法行为,医院会因此被告上法庭,所以他们不敢这样做。至于札记中提到的教师羞辱甚至虐待孩子,入学和高考制度的不平等,更是立法和严格执法的问题。

札记让我们看到了“父亲”身份对一个人可能的提升。中国的教育问题,城市对外地人的平等问题,环境问题,两代人的相处问题,甚至,女性在一个男权社会可能感受的无形压力,等等,都因为天天这个小女孩的出现,由抽象变得具体,由可能的空泛讨论变得迫在眉睫。因为这不再是书斋里的话题,而是一个父亲愿以生命去维护的一个柔弱小天使的现实命运。社会改革的“责任”二字,因此陡增其沉甸甸的份量。

保印关于孩子的教育,已经想到很远。有一点想在这里提醒作者。孩子比保印想象的要复杂,孩子不是一张白纸,性格不完全是后天形成。许多弱点与生俱来,正因为如此,父母仔细的观察、及早以教育和关心去修正、补充,才是特别重要的。

保印打算坚持写下去。这是天天一家人的幸运。因为保印的写作过程,就是和妻子孩子共同反省和分享人生的过程。再有沟沟坎坎,这个四口之家(还有小狗铁蛋)的屋顶之下,都会是温暖的。这也是读者们的幸运,只要有悟性,我们都能从保印的书里学到很多东西,当然不仅是育儿知识。

最后,还是那句话,希望保印夫妇健康第一。保印,不能靠咖啡和浓茶过日子。

希望天天健康成长、快乐、有幽默感。

衷心祝福这一家人。祝福天天。祝福中国的孩子和家庭。

(作者系著名作家)

+1

来源: 作者: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