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生写相思日记 不用过分解读跟早熟无关
小男生写相思日记,不用过分解读跟早熟无关。日前,台州一个小学生写“相思日记”,“日子没法过”、“泪都流了下来”、“我想你了”……在网上引起热议,甚至有人批现在小孩早熟,其实笔者认为孩子的模仿行为,不必过分解读。
当“相思日记”与小学生的身份牵扯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有了目前的这个反思如潮的效果,再加上家长的一句“找其他女人呀”的批语,更使这一事件成为炙烤的焦点。有人开始反思学校教育,有人开始反思家庭教育,更有人开始说眼下的孩子成人化太可怕。
一篇“相思日记”真的没有如此可怕。这篇“相思日记”没有我们想象的如此香艳。之所以有了如此的可怕感受,是因为我们在用成人的视角看孩子的日记。用成人的眼光,我们看到的是日记中的“孤零零”、“日子没法过”、“泪都流了下来”、“我想你了”。汉字的意义是丰富多彩的。同样的汉字,在不同人的眼睛里意义是不一样。在不同的年代,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地点,在不同的环境下,同样的句子的真实意义也是不同的。
小男生写相思日记 不用过分解读跟早熟无关
比如说“爱”这个字,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女人和女人之前的爱,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爱,其意义也就是不一样的。在小学生的眼睛里那种相思之苦的爱,和恋人之间的爱也就有着天壤之别的差距了。正如在“相思日记”里的文字表达一样,小学生所说的“孤零零”其实是对朋友的依恋,是对友情的依恋。里面的“日子没法过了”其实也仅仅是表达自己对友情的一种渴望,这是一种比喻,或许只是比喻不够恰当而已。但是人家所表达的意思无非还是对友情的向往而已。至于说“泪都流出来了”,更没有必要上纲上线。
小男生写相思日记 不用过分解读跟早熟无关
流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和亲朋好友分别会流泪,我们高兴会流泪,我们伤悲会流泪。而小学生的流泪也是对友情的怀念而已。小孩和大人都是一样的,都有情感的积淀,都有友情的纯美。就像这位小学生一样,在他的世界里,友情是不分男女的,只是恰巧这转学的是个小女孩而已,我们可以搞一个假设。假设这次转学的是一位男同学好朋友,孩子或许也会写同样的“相思日记”的。你总不能因此就说孩子性取向是有问题的吧?
当然,也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篇“相思日记”其实是一种孩子世界中的“模仿秀”,他是在书籍里,在电视里看到了类似的内容,依据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而写成的。即使是这种情况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们总是习惯性的用成人的视角去审视孩子,孩子的世界没有如此的可怕。小学生的“相思日记”只是纯洁的情感表达。不过,倒是家长的心态是值得关注的,当说出“找其他女的呀”的时候,这种教育理念本身就已经错的离谱了。
无独有偶 6岁男孩的“情书”被老师发现>>>>
和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张女士和丈夫今年将6周岁的儿子壮壮(化名)送到长春某重点小学读一年级。以前总听同事说,有的小学生也早恋。对此,张女士总是一笑置之,心想:“小屁孩儿懂什么?”
2013年12月2日,班主任给张女士打电话,让张女士去一趟。“这孩子得管管,这么小就给女孩写情书。”班主任边说边将一个纸条递给张女士。
张女士展开纸条一看,可不就是儿子的字:“小灿:我xihuan你!”下面有儿子的名字。
“他们俩隔三排呢,他是让前面的同学往前传的,结果被我发现了。”班主任说,“我就发现最近他上课不爱听讲,老溜号,原来在琢磨这事儿呢。”老师说,壮壮下课也常去找小灿说话,同学们都笑他们是“好老公、好老婆”。
“小灿不好意思了,现在不理壮壮了。”老师的话,让张女士哭笑不得,壮壮放学回家,她拿出纸条问儿子,“这是你写的?”
“不是我、不是我!”壮壮一把抢过纸条,塞到嘴里耍赖,捂着脸要跑开。
“耍赖没用,老实交代!”张女士一把抓过壮壮大声说。
“是爸爸说,‘喜欢就要大胆说出来。’”壮壮被吓到了,呜呜地哭起来,“她长得可爱,我就是喜欢她。我要不说,她就成为别人的媳妇了。”
“小学生要学习,不能早恋,影响学习。”张女士说。儿子哭着点了点头。
原来是在模仿爸爸
4日,张女士特意给儿子请了一天假,带儿子来到长春市心理医院。在心理医院大厅内,壮壮有几分好奇,坐在椅子上,看看这看看那。
记者:为什么喜欢小灿?
壮壮:小灿学习好,头发很黑、很长,像仙女,我愿意和她在一起。
记者:谁告诉你给女生写纸条的?
壮壮:爸爸经常给妈妈留纸条,爸爸还对妈妈说:“我爱你!”爸爸还常抱妈妈,我也想抱小灿,可我没敢。
记者:爸爸是大人,你是小孩儿!
壮壮:我长大了,我都上学了,我可以和她一起玩、一起写作业,有好吃的都给她……不过,大家好像不喜欢我和小灿在一起,妈妈凶我,同学笑我。
“壮壮的行为就是对大人行为的模仿。孩子的世界里,分不清友情和爱情。”长春市心理医院心理医生张宇鹏说。
听了心理医生的话,张女士如梦初醒。她和老公很恩爱,每次老公出差前,都要拥抱她,并说“我爱你”!儿子看到后也会跑过来,抱着她说:“妈妈,我也爱你!”每当这时,张女士就会感到由衷的幸福。没想到,儿子是在模仿爸爸。
■心理专家这么看
不要给孩子戴“早恋”帽子
长春市心理医院张宇鹏:对于壮壮的行为,大可一笑置之。把“早恋”的帽子扣在孩子头上是不正确的。6岁的孩子,身体和心理都没发育成熟,还不能称之为“早恋”,他们只是单纯的喜欢。家长大吼大叫,老师当众批评,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孩子单纯地认为,和喜欢的同学在一起,就要像爸爸妈妈一样友爱,而没有成人间复杂的情感。而写“情书”,只是他传递情感的一种方法。
父母不要过分在孩子面前秀恩爱
吉林省心理教育协会心理诊疗中心副主任王云海:父母不要过分在孩子面前秀恩爱。6岁之前的孩子,主要靠模仿大人的行为、语言来逐渐长大,模仿能力很强。另外,不要给孩子看“少儿不宜”的电影、电视,也不要带孩子到成人娱乐场所,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脏话。要想让孩子努力学习,大人就要经常学习。要想让孩子学好书法,大人就要练习书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要给孩子做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