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罐奶粉200多元,一箱纸尿裤100多元,一套衣服差不多100元,还有玩具……”“80后”妈妈洪女士掰着手指算了一笔帐,为未满1岁的女儿消费每月近2000元。记者采访发现,育儿高消费现象普遍存在,“只有一个孩子,要给他最好的”,这是年轻父母们普遍的心态,孩子的聪明、健康成长和高消费被画上等号。有专家指出,盲目的高消费容易造成家庭经济压力过大,同时也容易让孩子养成攀比习惯,给孩子吃什么、用什么应量力而行。
婴儿未出生已“高消费”
孩子出生之前,准父母就着手准备。在市区多家婴儿用品店、妇婴用品店,记者看到,各种防辐射孕妇服装、孕妇奶粉、胎教用品、婴儿车、婴儿床等多不胜数,而且都价格不菲。
“我买了一件400多元的防辐射衣服,还一次性买了1000多元的婴儿用品和一张500多元的婴儿床,接下来还有很多东西要购置,想到什么就去买,花费无法预算。”刚怀上孩子的林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已陆续搜罗购买到部分婴儿用品,买的时候尽量买最好的。
记者采访发现,在商家“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大肆宣传下,不少准妈妈怀孕后就为孩子大把大把花钱:防辐射服、营养奶粉,为了不吃含有激素的东西而购买“无污染”蔬菜瓜果、农家饲养家禽产出的蛋类肉类……听说市场上蜂蜜掺假,准妈妈陈女士甚至托人到农村购买蜂农自制的蜂蜜,“要给孩子供应最好的营养。”陈女士如是说。
“问题”产品迫使家长为婴儿高消费
记者采访发现,“80后”、“90后”“新生代”父母的消费习惯发生了较大变化,在选择孩子的衣物、玩具、食物时,他们把安全和质量放在首位,品牌形象好、价格相对较贵的产品是其首选。“找个不含‘双酚A’的奶瓶”、“我要买进口的X牌奶粉”……这是记者采访时最常听到的家长心声。
“奶粉、奶嘴、奶瓶、尿布、尿裤、面巾、玩具……每次到婴儿用品店,几张100元的钞票霎时就花完了。”陈先生告诉记者,在为孩子买东西时,想得最多的是“是否安全可靠”,“婴幼儿产品价格贵,但自己宁愿节省点,也要让孩子用最好的。”
频频出现的“问题奶粉”也让家长们不敢松懈,“基本上每个月得预留1200元的工资给孩子买奶粉,选知名品牌,而且要买进口的,这才放心。”由于奶水不足,洪女士只能为女儿选定一款奶粉,“我和先生的收入加起来5000多元,40%的钱得花在孩子身上,加上房子按揭,基本上入不敷出。”
为“优育”家长掏昂贵育儿费
“孩子到了2岁就应该开始教育。”陈女士计划好了,她准备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孩子买钢琴,让孩子学绘画,为孩子找个口碑好的幼儿园……
“我在东山区给女儿找了家比较好的幼儿园,每个月交1400元,女儿在里面学的东西可多了,唱歌、跳舞、画画……”王女士告诉记者,孩子约30个月便上幼儿园,当时经多方“考察”,她最终选择了这一家高消费幼儿园。
近年来,育儿、早教机构不断增加,“早教”成为家长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亲子园”、“××早期教学中心”……各种育儿机构招牌在市区随处可见,“全国连锁”、“专家讲座”、“专业指导”等口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家长,“花钱省心”让他们乐此不疲。“每星期上一节课,每年大概交3000元,交了钱,平时也可以去那里和其他小朋友玩。”虽然对“早教”的效果不抱太大期望,许女士还是花“重金”为儿子找了一家早教机构。
有教育专家指出,孩子成长应遵循自然规律,有的年轻父母追求高消费,甚至盲目攀比,造成了资源浪费,而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也会逐渐明显,容易引发孩子的攀比心理、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等;0至3岁的孩子更适合跟父母在一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孩子玩耍、沟通,这是任何早教都取代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