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贝因美业绩下调引争执 恒天然表示极度失望

公司

2018年01月30日

蒋政亏损下的贝因美预计业绩下调终究成为了行业的重磅炸弹。2018年1月21日,贝因美发布了业绩下调公告,在被证监会关注问询之外,还引来了第二大股东恒天然集团极大关注,而后者表示出更多的是失望,甚至是愤怒。对于贝因美业绩的下调预期,恒天然方面在公告中表示:“作为贝因美的投资者之一,我们对于这个公告以及贝因美长期以来的业绩表示极度失望。我们会在即将发布的中期业绩报告中考虑我们此次投资的财务影响。”

根据业内人士的透露,贝因美业绩惨淡,二股东恒天然并不仅仅是在公告中表现出了不满,在资本层面,恒天然希望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因而激化了贝因美与恒天然的矛盾。“恒天然对国内乳企投资屡遭碰壁,而入股贝因美之后损失已经超过20亿元,在自身没有配方奶粉品牌的情况下,贝因美就是恒天然在中国奶粉市场的全部‘家当’,现在贝因美每况愈下,恒天然作为贝因美的股东表现出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恒天然也要向自己的股东负责。” 中北蓝海品牌营销策划机构COO王子恒说。

业绩引发的争执

2018年1月21日,贝因美发布的一则公告引发业内广泛关注,“配方注册制落定及2018年起正式实施,其‘洗牌’效果未如预期般强烈,市场竞争白热化导致行业普遍竞相杀价甩货,公司整体销售未达预期。”由此前预计的2017年净利润亏损3.5亿元修改为亏损8亿元至10亿元。

正当业内针对贝因美业绩进行讨论时,另一则消息引发了真正的风暴。作为贝因美的第二大股东新西兰的恒天然集团对于贝因美业绩表示出了不满,且有多方传言称,恒天然有增持贝因美股份的想法,成为大股东并掌控贝因美。根据近期出售资产,董事会否决的结果来看,恒天然也有可能联系其他小股东集体对贝因美方面施压。

对此有意收购贝因美的传闻,恒天然发声澄清,“对于市场与恒天然投资贝因美相关的种种不实传闻,恒天然高度关注,并已致函要求贝因美调查其出处,以免扰乱市场,损害上市公司及所有股东利益。”该声明不但否认了关于意图收购贝因美的传闻,且将另一件争议事件进行了说明,“充分相信我们的判断,并且他们的行为代表了贝因美和所有股东的最大利益。对于他们表达的保留意见我们表示关注,同时正在寻求有关重点事项的更多清晰信息。”

此事可追溯到1月22日。在当天贝因美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公告中,对于贝因美准备转让杭州豆逗工厂股权事宜,恒天然方面投了反对票,表示对贝因美提出的拆迁的补偿方案不认同,认为不利于上市公司资产价值的最大化。这也导致最终豆逗工厂股权转让的方案未能获得通过。公告中显示,独立董事周亚力提及:“经董事会几度讨论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似乎触及了贝因美高层内部的分歧。

抛开此次出售资产的问题,恒天然方面是否真的会对贝因美施压呢?在2015年,恒天然以18元/股的价格,耗资34.64亿元要约收购贝因美1.92亿股,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而时至今日,贝因美的股价已经跌破6元,股价缩水67%,在2017年恒天然不得不对贝因美的投资进行减记3500万新西兰元。“如果单纯从投资角度看,恒天然巨额的投资却没有换来预期的效果,失望是必然的,但由此判定恒天然会‘抄底’贝因美并不理智,目前恒天然中国区的高层都是由国人为主,结合国内的市场形势,必然理解其中的各项利弊,退一步讲,即便让恒天然接受,不见得就可以将形势逆转,在中国奶粉市场,恒天然不见得比贝因美更有经验。”北京普天盛道策划总经理雷永军说。

但纵观中国乳业的发展趋势,几乎所有国内乳企都非常重视自身奶源的建设,换言之,对于大包粉的需求并不如以前,王子恒告诉记者:“随着国内主流企业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干法工艺逐步放弃,因而进口的大包粉日益减少。而大包粉业务是恒天然在华的主要业务之一,所以恒天然受到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上游的原奶价格波动较大,也影响着国内原奶和进口大包粉的使用情况,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部分乳品企业对于包括酸奶在内的液态奶一直有着两套备用包装,一套是复原乳,另一套是鲜乳,“什么时候用哪一套包装,完全是看国内原奶与进口大包粉的价格,简单来说就是哪个便宜用哪个。”

在自身液态奶、乳制品等尚未在国内形成较大规模,而国内企业大包粉硬性需求又在降低,是恒天然较为头疼的事情。恒天然CEO施牧德曾在中国商务峰会上怒斥某新西兰奶粉在华的低价策略,称是在损害新西兰乳制品行业的整体利益,必将削弱新西兰奶粉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建立起来的高端形象。由此看来,恒天然对于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市场是极为重视的。

在贝因美与恒天然合作之时,曾签订备忘录,恒天然不谋求控股贝因美,但如果贝因美大股东主动放弃,那么就不再受此限制。王子恒指出,恒天然本身并未拥有奶粉品牌,所以其发展的希望已经全部寄托于贝因美身上,现在贝因美的经营状况不如意,恒天然中国区方面需要面对总部方面的股东压力,“30多亿的投资不可能轻易撤出,那么剩下的只能是继续向贝因美施压,至于到底恒天然是不是要夺取经营权,目前仍旧不好说。”

“运气不佳”的恒天然?

对于中国的消费者而言,恒天然是一个陌生而熟悉的企业,个别国内知名厂商都曾是恒天然的客户。除了入股贝因美以外,恒天然在中国的业务还包括液态奶、乳制品等。其中,国内部分西餐厅、面包店等加工用乳都是由恒天然供应。中国是恒天然最大的全球市场之一,2017财年的销售收入达34亿新西兰元。

根据乳业分析师宋亮的介绍,恒天然之所以在国内有着最为广泛的大包粉供应,一方面得益于其较低的价格;另一方面,包括澳洲在内的其他地区供应的大包粉主要为脱脂奶粉,而恒天然供应的为全脂奶粉,全脂奶粉的用途较为广泛,可以制成多种乳制品和含乳饮料。“营养快线、旺仔牛奶等大众饮品也几乎都是采用恒天然的大包粉。”宋亮说。

恒天然在国内市场与乳企的合作一直存在,原达能旗下的多美滋,以及目前的贝因美都是恒天然的合作伙伴,且在合作伊始,两者都曾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老大”,但时至今日,恒天然的两次合作最终没有理想的局面。

恒天然与达能的合作随着肉毒杆菌的乌龙事件而结束,最终多美滋滑落谷底,恒天然也为此付出了1.05亿欧元的“分手费”,即便如此,恒天然高层仍旧表示“恒天然拥有强劲的财务实力,能够承担产品召回带来的损失。”由此可见其雄厚的资本实力。

如果将时间再向前推移,曾经的三鹿集团也曾是恒天然的合作伙伴,恒天然曾持有三鹿集团43%的股份,且三聚氰胺事件的曝光是由恒天然直接推动的,当时的恒天然首席执行官安德鲁·费里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他的公司没有揭发,毒奶粉丑闻可能就不会公之于众。”

也就是说虽然恒天然对产品品质有着较好的维护,但现实在于恒天然对于国内曾经巨头乳企的投资都未得到很好的回报,在三聚氰胺和肉毒杆菌事件中,恒天然备受打击,但相较于曾经的三鹿和多美滋,恒天然的损失并不算致命。

“恒天然此次与贝因美的关系还是比较微妙的,退出意味着巨额亏损,更进一步则容易引发内部矛盾,最好的结局是在2018年贝因美的业绩能有所回升,这样股东之间的矛盾才能趋于缓和。”宋亮说。

(原标题:贝因美业绩下调引是非 二股东否认“逼宫”传闻)

+1

来源: 作者:高晓燕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