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诗经,男楚辞
汉人起名自古即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诗经、楚辞、论语、周易,都是我国文学、语言学上的经典,古人起名都有寻经据典的习惯。
光阴到了21世纪,随着易中天、于丹等文化名人掀起的“国学热”,让我们这些80后的年轻父母们也心向往之,纷纷期待着给未来的宝宝起一个既有文化内涵、又能引经据典的“文化好名”。于是,“今天你‘女诗经,男楚辞’了吗?”成为时下非常时髦的取名流行语。
《诗经》虽然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但却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词藻隽美,自古也是很多名人起名的参照和范本。当初我也是受了“女诗经,男楚辞”之说的影响,决定给女儿取一个“文化名字”。于是,从怀孕开始,我就翻看了《诗经》,前后不下四、五遍。因为诗经沉静娴雅,更适合于女孩起名的标准。虽然最后没有在《诗经》上找到自己心仪的名字,但却意外地发现:很多名人、文化人的名字都出自《诗经》。例如著名建筑学家、古建筑研究与保护专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音,这对志同道合之夫妇的名字都取之于《诗经》。思成,见《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徽音,见《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美誉也。《诗经》中的某些词句用来给宝宝起名字,在今日看来仍不失清新,用得好可使人平添一股独特的书卷气和韵味感。
“文化取名”虽有附庸风雅之倾向,但也不失一剂良策。但“文化取名”并不等于玩“文字游戏”。现在,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取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名字,不是刻意地堆砌那些华丽的、优美的词藻,就是一味地选择那些只有在古籍里才找得到的深奥词汇,表面上好像达到了“文化取名”的标准,实则只是为了“文化”而“文化”,往往违背了取名的初衷名,让人觉得是刻意而为,矫揉造作,给人以缘木求鱼的感觉。
名字中性化过度,性别出现尴尬
传统家长为孩子取名常遵循这样的规则:男孩子取名偏向阳刚,女孩子取名偏向阴柔,但这些年来越来越多家长给孩子取名主张偏向中性化,尤其是女宝宝,主要是因为如今提倡男女平等,女孩子地位日渐提高,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期待也相应提高,父母也希望女儿在传统女性温柔顾家之外能有更大成就,而且这样的名字也较为新颖时尚。对于这种趋势,我在赞可的同时也提出提醒,取中性名可以,但别过度。曾有湖北的家长托我为其女宝宝改名,缘由是:当初以为给孩子取个中性名比较不落俗套,不曾料想,名字过于大气,以致于孩子上学后,人家一看他的名字都以为是个男孩子。更让这位家长郁闷的是,帮孩子办证件或者报名时,别人一看名字总是在性别一栏直接就填上“男”,此外女儿性格又很温柔,跟名字形成很大的反差,给人很别扭的印象。相反,也有些男孩名字偏于女性化,本人性格又比较内向,名字就往往成为一些朋友取笑的话题。
父姓+母姓,是追求新颖时尚的体现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父亲和母亲的姓氏加在一起变成孩子的姓氏,这种取名方式其实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原来较少,较为个别,现在较为普遍而已。
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较多,随着那段时期出生的一代人到了生育年龄,孩子跟谁姓,变成了这一代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无数没有儿子的家庭想方设法防止自己的家族姓氏湮没在历史里。这些传统观念很深的人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长久以来的惯例———孩子随父亲的姓,另一方面是延续家族姓氏的难题。而把父母的姓氏合在一起,组成一个2个字的姓,被称为双姓。这是越来越多家庭在子女姓氏上寻找到的互有妥协的解决方法。
同时,取双姓也是一种追求新颖时尚的表现。从古代开始,人们取名就有一种流行方式。如三国时期的张飞、赵云、项羽、刘备、曹操、小乔,都是2个字。现在取4个字,也是一种流行,而且还可以尽量避免重名问题,名字个性化,和其他人的名字区分开来。此外,这还打破了一直以来随父姓的传统,体现了男女平等。